我校举办“未来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创新”论坛
发布时间:2020年09月28日 作者:宣传部、校庆办

  六十载薪火相传,一甲子弦歌不辍。9月28日,在我校建校60周年的喜庆之日,学校举办“未来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创新”论坛,庆祝建校60周年。市政府副秘书长虞丽娟,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、市教委副主任毛丽娟,多所兄弟院校党政领导、校企合作单位领导,以及我校离退休老干部老同志、师生校友代表出席论坛。论坛由校党委书记吴松主持。

  论坛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。此次论坛分为“二工大昨日、今朝与明天”微论坛和“未来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创新”主题论坛。微论坛围绕二工大的“昨日”、“今朝”与“明天”三个层面,回顾学校发展历程、借鉴兄弟高校发展经验,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。主题论坛围绕未来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创新,为学校“十四五”改革与发展规划提供指引。

  

 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虞丽娟在微论坛上讲话

 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虞丽娟在微论坛上讲话。她说,60年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人才培养取得了新成效,服务社会获得新进展,教育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,学校内部治理形成了新机制。希望二工大以建校60周年为新起点,坚定“厚生、厚德、厚技”的价值追求,牢记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,讲好新时代上海高等教育发展的二工大故事;坚定特色发展的定位,坚持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,在上海高等教育分类发展格局中安其位,长所长,显特色,书写上海高等教育支撑城市服务发展的二工大篇章;坚定产教融合的发展道路,进一步探索创新办学模式,培养大批城市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,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再创辉煌。

  

  校党委书记吴松主持论坛

  

  校长俞涛在微论坛上发言

  俞涛校长对我校60年来的发展成就进行了总结和回顾。他指出,二工大 60 年的砥砺奋进,是一部关于“变”的历史,也是一部关于“不变”的历史。在学校办学规模扩大、办学层次提升、办学实力变强的同时,二工大的很多方面从建校之初就一直没变。学校对办学定位、对培养高技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矢志不渝,对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、工学结合不遗余力。面向未来,二工大人将继续敢闯敢试、担当有为,共创更美好的明天。

  

  “改革先锋”、“最美奋斗者”、全国著名劳模包起帆作为校友代表发言

  “改革先锋”、“最美奋斗者”、全国著名劳模包起帆作为校友代表发言。他深情回顾了自己在母校的培养下坚持创新、勇攀高峰的经历,希望我校学子秉承劳模精神、劳动精神、工匠精神,勤奋学习知识,练就过硬本领,努力成长成才。

  

  德国欧洲应用科技大学创始校长斯蒂芬·斯坦通过视频表达对我校60周年校庆的祝福

  德国欧洲应用科技大学创始校长斯蒂芬·斯坦,以及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校长迈克尔·克罗,分别以视频和贺信方式代表境外合作院校向我校建校60周年表达祝福。

  

  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余泽民作为校企合作单位代表发言

  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余泽民作为校企合作单位代表发言。余泽民表示,将与我校携手持续深化复合材料成型工程的专业共建,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,祝愿我校在新的起点上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的办学特色,为服务国家和上海的重大战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。

  微论坛结束后,举行了“未来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创新”主题论坛。全国政协常委、民建中央副主席、上海市政协副主席、民建上海市委主委、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院长、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主任周汉民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,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王珏明等应邀在主题论坛上作主旨发言。

  

  周汉民作主旨发言

  周汉民在论坛上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浦东改革开放的历程,希望学校坚持办学定位,凝练办学特色,把发展放在浦东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把握,放在时代发展的大局中把握,在浦东这片沃土上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应用型、实用型人才。周汉民同时勉励大学生要胸怀祖国,放眼世界,既要独善其身,也要兼济天下。

  

  钱旭红作主旨发言

  钱旭红从我们当前的境遇以及发展面临的挑战着手,从历史和现实、东方和西方、国内和国际视野出发,提出改变思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。钱旭红认为,“思维才是力量”,要用科学精神去质疑,用人文精神去关爱,而大学作为一种精神家园,就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,帮助学生创造更美好的未来。

  

  王珏明作主旨发言

  王珏明以加强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为主题发表演讲,他围绕当前中国科技面临的新形势、新变化,结合研究所产教融合和人才培养实践,希望通过与我校的深度合作,更好地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。同时进一步提高双方科研水平,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,为上海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提供优质案例。 

  

 论坛现场

      六十年校庆是里程碑,也是新的发展起点。面向未来,学校将继续发扬优良的办学传统和“厚生、厚德、厚技”的校训精神,主动适应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,主动融入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,更加突出思想解放与理念引领,更加突出办学定位与需求导向,更加突出特色凝练与质量提升,在建设服务于上海“五个中心”、“四大品牌”和制造业强国的应用技术型大学实践中再展风采,再创辉煌。